□ 張英東
近日,長江大學“種地吧”相關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畫面中,在長江大學校園內,一群年輕學子在田地里彎腰耕作、揮灑汗水。
翻土、播種、澆水、施肥、除草——這些看似簡單的農活,成了長江大學2025級本科生的勞動實踐必修課,同學們在這片90畝的“責任田”里,將知識的種子與勞動的汗水一同播撒,讓青春的活力與生命的智慧在泥土中交織生長。
勞動,是知識與智慧最古老的源泉。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勞動教育,我們的先祖在觀察作物生長中總結出自然規律,在丈量土地過程中萌發幾何思維,在農耕實踐中孕育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從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到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從“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到“晝出耘田夜績麻”的生活圖景,無不印證著勞動與認知的深刻聯結。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勞動教育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大學生們的校園生活越來越局限于教室、圖書館與宿舍的“三點一線”,將知識禁錮于書本,將勞動剝離于教育,造就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認知困境。他們或許精通微積分與編程,卻不知蔬菜何時播種;他們或許能言善辯于課堂討論,卻難以感受雙手創造的價值。
長江大學的“責任田”實踐,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勞動教育從“紙上談兵”到“躬耕力行”的破局,使大學生們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當每個新生班級擁有自己的土地,當翻土、播種、澆水、除草成為必修課程,勞動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對“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動踐行。
勞動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與豐富精神世界方面有著獨特價值,當雙手觸摸濕潤的泥土,當目光追隨作物的生長,當汗水轉化為收獲的喜悅,年輕人得以從虛擬世界的漂浮狀態中抽離,重新錨定于真實的生命體驗。這種與自然節律的同頻共振,這種見證生命完整周期的參與感,為浮躁的心靈提供了難得的沉靜與安定。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時,既看到了“力盡不知熱”的艱辛,也道出了“但惜夏日長”的珍貴。今天,當長江大學的學子們在校園的田地里“挖呀挖”,他們挖掘的不僅是生長的土壤,更是教育的本真、生命的厚度與青春的意義。
2025-11-11 16:59:51
2025-11-11 16:41:23
2025-11-11 16:37:41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