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麗
近日,內蒙古赤峰市的一紙通報,為“免費砍白菜”的網絡鬧劇畫上句號。調查揭示了這場鬧劇的完整鏈條:從網民為博流量發布不實信息,到部分媒體未經核實跟風報道,再到種植戶夸大損失、自媒體失真發聲,所有涉事方均依法依規受到懲處。這起事件,如同一堂代價高昂的公共課,警示我們:網絡空間不是無主“菜地”,不能任由流量的鐮刀肆意收割。
第一課:多一份審慎與懷疑,是每個網民應具備的基本網絡素養。始作俑者黃某某誤將“有人采撿”“無人制止”,理解為“免費采撿”,為了增加個人賬號流量,他在發布視頻時在評論區標注了菜地具體位置,推倒了第一張多米諾骨牌。而后續轉發者“只傳播不思考”的行為,使得謠言進一步裂變。這警示我們,在按下“轉發”鍵前,要多檢索多核實,不要輕信并隨意傳播,以免誤導身邊的朋友。
第二課:媒體不核實就跟風轉發,是責任的缺失。本應堅守“真實”底線的當地媒體,在未到現場核實信息的情況下便發布“免費砍白菜”的消息,從信息的“把關人”變成了謠言的“擴音器”。這不僅違反了新聞職業道德,還對社會秩序和他人權益造成嚴重損害。一旦媒體對真實原則的堅守被追求流量所取代,其公信力便會在一次次盲目逐利中消耗殆盡。這無疑給所有內容生產者敲響了警鐘。
第三課:維權必須在法律與事實的軌道上進行。種植戶李某某本是受害者,卻選擇了夸大損失、“賣慘”維權的錯誤方式。這種試圖利用輿論博取同情來獲取關注求得賠償的行為,不僅模糊了事實,最終也讓自己從受害者變成了違法者,付出了沉重代價。
第四課:大眾“盲目跟風”,易成流量的幫兇。面對熱點話題和海量信息,許多網民缺乏辨別能力,很容易在情緒驅使下盲目站隊、吶喊助威,殊不知已成為他人操縱輿論、收割流量的工具。這種非理性,不僅容易混淆視聽,還會擾亂公共秩序。因此,在信息洪流中,要努力養成遇事冷靜、理智思考的習慣。
鬧劇落幕,教訓必須銘記。網絡空間絕非法外之地,也不是可以隨意哄搶的無主“菜地”。從普通網民到專業機構,每一個信息傳播者都必須對事實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出現下一場“白菜鬧劇”,共同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
2025-11-21 14:48:59
2025-11-21 14:42:47
2025-11-21 14:42:2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