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威海劉公島考察時,作出“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的重要指示。七年多來,威海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自覺強化歷史擔當和責任擔當,整合全域國安資源,將歷史傷痕轉化為教育資源,將愛國情懷升華為行動自覺,書寫了新時代國家安全與民族復興的“威海篇章”。
將國家安全融入歷史文脈,打造千里海疆愛國主義展示帶
站在劉公島東泓炮臺遺址,克虜伯大炮靜靜指向遠方,仿佛在訴說甲午戰爭的悲壯。這座曾見證北洋水師覆滅的島嶼,如今已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2月,威海市正式啟動建設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并得到上級部門高度認可和大力支持。經過充分調研與廣泛論證,基地以“引珠成鏈、串鏈成塊”為建設思路,系統整合全域資源,將民族屈辱史、革命斗爭歷程、國防海防建設、軍民融合實踐以及主題公園等元素融為一體,聚焦主題、突出特色,實現統籌謀劃、全域布局、集約節約、共建共用,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國家安全教育示范樣板。基地涵蓋28處現場教學點和11處總體國家安全觀主題公園,從不同角度詮釋總體國家安全觀。
2020年9月,基地一期工程——“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和“隱蔽戰線·特殊力量”展館建成試運行;2021年6月,二期工程公所后炮臺體驗館和國幟主題公園順利完工。此后,基地又于2021年和2023年兩次對主題展館進行優化提升,持續增強教育功能與觀展體驗。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展館”系統介紹近代以來我國國家安全的歷史教訓,全面展示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進程中的國家安全歷程,以及當前所面臨的風險挑戰,深入闡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歷史底蘊、思想淵源、時代背景、豐富內涵與實踐成果,使參觀者在館內就能接受系統而深刻的國家安全教育。
據悉,建成的總體國家安全觀劉公島教育培訓基地是全國首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主題的教育培訓基地,也是目前全國唯一具備教育培訓功能的基地。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威海,國安的元素隨處可見。威海對474處紅色印跡以及各類紀念場館、“口袋公園”、公共交通工具等設施加以改造提升,有機融入國安元素。比如,在全國率先實現國安主題公園全市覆蓋,9處主題公園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國家安全教育;打造全國首個國家安全海上移動宣教平臺——劉公島“國安”號主題游船,將國安宣教視頻、標識標語、書籍資料等巧妙整合到游船環境布設中,打造沉浸式游覽體驗,讓群眾潛移默化接受教育熏陶。
貫通歷史脈絡,對威海甲午戰爭以來130年的歷史進行研究梳理,研究梳理凝練“國殤—抗爭—復興”的完整歷史脈絡,營造愛國、衛國、強國的濃厚教育氛圍,形成主題鮮明、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體系。
堅持多措并舉,構建貫通聯動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
愛國是深沉而持久的感情,也是威海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沿著千里海岸線,一座“警鐘長鳴 發憤圖強”的主題教育帶已悄然成型。如何讓沉寂的歷史復活、讓冰冷的文物發聲?威海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一專四項八主題”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三項工程”、愛國文化“兩創”標桿城市“五項工程”等推進步驟和落實舉措,形成一個目標、一張藍圖、一體推進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機制。
在清晰的藍圖規劃下,威海創新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策劃推出了“紅色基因傳承”黨性教育、“民族復興”愛國主義教育、“千里海疆”國防教育三大教培板塊,并創新融入合唱展演、演講、情景劇、時空對話等教學環節,承接的各級各類愛國主義主題培訓、教學班次覆蓋了全國所有省份地區。
舉辦了紀念甲午戰爭130周年等一批高層次主題研討論壇;開發了“行走千里海疆 感受富強中國”等10余條研學線路;推出了“千里山海·自在威海”自駕旅游公路,串聯起劉公島、一戰華工紀念館、十里古鄉、海洋牧場等教育陣地,全方位提升“游教融合”沉浸式體驗。
同時,威海強化全民教育理念,分類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設計分眾化主題教育,區分領域、區分對象制定“強國復興有我”主題教育方案,2024年截至目前累計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超過5000場,參與人數超過20萬人次。設計個性化實踐教育,將5月份確定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月,用“看、游、講、拍、唱、演、學、賽”等教育實踐形式,全域全程全年齡段策劃推開7大類19大項教育活動。設計精品化宣講教育,組建千里海疆愛國主義教育宣講團,以威海愛國文化歷史為脈絡,首批精心編排8組節目,宣講威海愛國文化及精神特質。設計全媒化平臺教育,在新媒體平臺開通運行“千里海疆 愛國教育”賬號,建成膠東育兒所、馬石山教育基地等網上展館,在“學習強國”威海平臺、“Hi 威海”城市客戶端開設《紅印跡直播間》等專題欄目,舉辦新媒體線下采風行、網紅主播現場直播、抖音大V視頻推薦、電臺節目訪談等活動,形成威海千里山海文化體驗廊道網絡新媒體爆點,上半年累計曝光量達3000萬+。
七年多的實踐,威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也印證了一個真理:唯有銘記歷史、發憤圖強,方能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行穩致遠;唯有以國家安全為基、以愛國主義為魂,方能筑牢民族復興的“鋼鐵長城”。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