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0日《聊城日報》5版
音容猶在 精神長存
□郭月才
1975年,我有幸與孔繁森同志一起在聊城地委宣傳部工作。他擔任副部長一職,我負責面向臺灣地區的宣傳報道。在共事的日子里,孔繁森對我來說亦師亦友,他的楷模風范令我深深敬仰,他的諄諄教誨更是讓我一生難忘。

作者(右一)與孔繁森(右四)合影
工作良師,生活益友
在宣傳部共事期間,我對孔繁森刻苦學習的印象尤為深刻。夜深人靜時,他挑燈夜讀;朝霞初綻時,仍在伏案疾書。我勸他要多注意身體,別透支了健康,他卻堅定地說:“你看咱宣傳部的同志好多都是大學生,而且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我學歷不高,必須刻苦學習才能趕上去。”他這種自我超越的意識和決心,令我深感敬佩。
在工作上,孔繁森展現出和藹可親亦不失威嚴的領導風范。他從不隨意批評人,對下屬總是悉心指導,傾力幫助。1975年,聊城地區對臺宣傳工作在全省排名比較靠后,我心里很著急。當時孔繁森正分管這項工作,他勸我少安毋躁,同時指出采寫出色的稿件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耐心。他強調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努力學習業務,提高工作質量。并鼓勵我隨時向他反映問題,共同解決。我很有感觸,對他吐露心聲:工作上不去的原因,一是各縣的業務水平都比較低,另一個是我們對外地的情況不了解,大家需要走出去學一學。聽到我反映的問題之后,孔繁森便安排我組織開展外出調研工作。他親自帶隊,率領我們地委宣傳部的兩位同志以及各縣的對臺宣傳工作人員,共同前往青島、煙臺、濰坊、濟南等工作開展較好的地(市)進行業務學習。歸來后,我們將外出調研學到的寶貴經驗積極運用于實際工作中,聊城地區對臺宣傳工作因此迅速打開了新局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成效。僅用一年時間,我們就從落后地區轉變為先進地區。1976年,在全省對臺宣傳工作總結會上,孔繁森作為代表向與會人員分享了聊城地區此項工作的成功經驗。
工作之余,孔繁森對待同志總是如春風般溫暖。他樂于助人、古道熱腸,同事的家屬或是孩子生病了,他都會親自上門探望,甚至幫助聯系醫院和醫生。他的熱情無私深深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孔繁森對我也很照顧,1987年,我到報社工作,當時居住的舊房子環境簡陋,生活條件比較差,甚至連生活用水都時斷時續。初來乍到,因尚未適應環境,我的心情一度陷入低谷。孔繁森得知后,曾多次跟我談心,用溫暖的話語寬慰我,并殷切地囑咐我:“工作上一定要聽領導的安排。”在一個飄雪的夜晚,時針已悄悄跳過了八點,忽然傳來了敲門聲。我疑惑地打開門,一看竟然是孔繁森,他的身影在雪夜中讓我感覺格外溫暖。他當時正擔任莘縣縣委副書記,卻專門穿著雨衣騎著自行車來找我。我問他怎么冒著大雪來了,他說:“哎呀,我一直想找時間來看看你,但又沒空。今天晚上我沒有事,就過來了。”那個雪夜,孔繁森對我的工作、生活都給予了諸多關心和幫助,他囑咐我:“不管遇到什么情況咱都得好好工作,你好好工作就會有成績,領導也一定會看得到。”這親切的話語,我始終牢記,一直感念于心。
深入基層,心為群眾
1975年,孔繁森同志帶隊到高唐縣趙寨子公社駐村幫包農業學大寨運動。孔繁森是工作隊隊長,住在趙寨子公社。我作為工作隊成員,住在趙寨子公社王辛莊村。當時王辛莊人口有一千一百多人,隨著春天的到來,糧食供應變得緊張,群眾面臨吃不飽飯、生活極度困難的局面。孔繁森得知這一嚴峻情況后,立刻指示我們要密切關心群眾生活,并及時給王辛莊爭取到近五萬斤的救濟糧,幫助群眾解決了缺糧的問題,讓群眾度過了春荒,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希望與溫暖。王辛莊的老百姓很高興,紛紛表示:“我們這里來了孔隊長,給我們送來了糧食!”
孔繁森時常對我們講:“要給群眾辦實事,抓農業生產要解決基本問題。”他經常跟工作隊的同志們和村里群眾共同勞動。我們也像普通社員一樣,天剛蒙蒙亮就干活兒,口渴了就從機井里抽水喝。我怕孔繁森身體吃不消,便勸他:“工作隊有伙房,咱回去喝點熱水再來干活兒吧?”孔繁森看到村里的群眾為了不耽誤干活兒都不回家吃飯,便鼓勵我:“咱為了喝水,放著活兒不干,來回跑不好。反正年輕,喝點機井抽上來的水也沒啥問題!”在孔繁森的帶動下,群眾的生產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大家渾身是勁兒,積極投身到勞動生產中。經過一年的農業學大寨,王辛莊的糧食產量達到每畝四五百斤,這在1975年堪稱佳績。王辛莊的群眾始終銘記著孔繁森為村子帶來的改變和作出的貢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孔繁森同志的懷念之情愈發深切。
三篇報道,浸滿真情
孔繁森準備第二次進藏前,我曾多次勸說他考慮一下西藏的艱苦環境以及自己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畢竟已經去過一次西藏,這次并不是非去不可。但他總是對我講:“我一定要去那里,幫助西藏發展。”離別的那天,我和其他干部一起列隊歡送,流著眼淚送了他一程。夜里,我含淚寫下了《男兒有志要遠行》這篇稿子,第二天就發表在《聊城日報》的頭版頭條,這是我為他寫的第一篇稿子。
1989年,孔繁森在西藏遭遇車禍造成眼疾,需要返回山東接受進一步治療。我提出想對他進行采訪,孔繁森卻謙遜地表示:“我也沒干出什么成績,還是別寫我了。”但我始終有心采訪他,并多次提及此事,他推辭再三,最后妥協道:“這樣吧,晚兩天我到濟南住院,你跟我一塊去吧,采訪的事到時候再說。”于是,那年冬天,我便和他一起去了濟南。住院后他說:“你也別采訪了,有什么咱們就聊什么吧。”跟他聊天,我深受觸動。從他的話語中,我真切感受到西藏自然環境的惡劣,以及他在那里工作的艱辛不易。他踏實肯干、無私奉獻的精神更是讓我敬佩不已。從濟南回來后,我滿懷感慨地寫下了《情灑日光城》一文,詳細介紹了孔繁森在拉薩的感人事跡。這篇文章發表在《聊城日報》的頭版,這是我為他寫的第二篇稿子。當時我就跟他開玩笑:“等你回來的時候,我一定要給你寫第三篇。今后其他同志免不了還得寫你,我就不再寫了。”然而,誰能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
1994年11月,當我聽到孔繁森遇難的消息時,內心仿佛遭受一記重錘。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刻,思念與悲痛交織在一起。到了晚上,我還止不住地流眼淚,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朋友、好兄長、好榜樣而深感惋惜。后來,聊城地委組織了一個采訪寫作組,包括我在內一共六人。我重點采訪了孔繁森在濟南軍區總醫院服役時期的領導、同事和戰友。這次采訪使我的心靈又一次受到洗禮。醫院老領導和同事們紛紛講述,孔繁森總是會把會議室整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他每天都會按時提水、掃地,確保環境的整潔與舒適。當時公務接待會準備水果、糖、煙和茶等,但孔繁森從來不動一點兒。我還采訪了濟南軍區軍事法院原院長馬叢炘,他的愛人徐誠曾任濟南軍區總醫院醫務處副主任。當時他已年近耄耋,聊起孔繁森時他潸然淚下,十分動情。他深情地回憶,孔繁森在這里工作時熱情誠懇,對他們這些老領導關心備至。孔繁森同戰友之間的感情也像兄弟一般深厚。戰友們聚在一起時,只要聊起孔繁森在部隊的點點滴滴,提及孔繁森對自己的幫助,就泣不成聲,難過得吃不下飯。后來,我們精心撰寫了《黨的好干部——孔繁森》這篇文章,文章長達3.5萬字,并刊發在《聊城日報》上,占據近四個版面。這是我給孔繁森寫的第三篇稿子。
孔繁森同志雖然走了,但他的生平事跡和崇高精神將被人永遠銘記。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熱情為人,依然會被他先公后私的事跡所感動。作為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在公與私的天平上,他始終將最重的砝碼壓在工作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三次流淚
□韓英民
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最近的我卻連續三次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是年紀大了,感情脆弱了,還是遇到了傷心事?都不是。三次流淚都與一個人有關,那就是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說起孔繁森,可以說與我們家非常有緣,我絕無高攀名人之意,所敘述的事情都是真實發生的。1976年,我父親在高唐趙寨子公社任黨委副書記,分管農業,正巧孔繁森任山東省農業學大寨工作團趙寨子公社工作隊隊長,與我父親朝夕相處,非常投緣。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援藏回來后任聊城地區林業局局長。巧的是,我父親已從趙寨子公社調到高唐縣林業局任局長。那時,孔叔叔經常到縣里檢查工作,每次到高唐都去我家坐坐。孔叔叔的心特別細,因為他知道我姥姥在我家住著,去時總是帶上一包到口酥。
聽到孔叔叔遇車禍去世的消息時,我父親失聲痛哭,給我講了好多他們之間的事。父親讓我替他寫了一篇回憶錄,后來,這篇《孔繁森勇救跳井婦女》在《聊城日報》上發表。事情是這樣的。一天,孔叔叔去趙寨子解莊指導農業生產,正在地頭和村干部交流,突然聽到“有人跳井了,快救人呢”的呼叫聲,孔叔叔飛奔而去,衣服沒來得及脫,毫不猶豫地跳入井內,其他村干部趕快找來繩子扔下去,孔叔叔把繩子拴到婦女的腰部,先將婦女救上去,自己才抓住繩子,被村干部拉上來。原來,這位婦女和丈夫生氣,一時想不開便跳井了。孔叔叔的衣服濕透了,卻什么也沒說,救人之后悄悄地離開了。孔叔叔救人的事在周圍傳開后,老百姓紛紛夸他是好干部,為他豎起了大拇指。
我第一次為他流下淚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后,市里組織各級干部集中學習一周。培訓期間的一個晚上,播放了電影《孔繁森》,看到一個個動人的畫面,眼淚不斷在眼眶里打轉,當看到孔叔叔解開上衣,為一位藏族老人暖腳時,我哽咽了,眼淚止不住地掉了下來。當時會議室鴉雀無聲,我相信,看電影的每位同志,都被他的高尚品格深深地感染了。
為自己的父母、親人洗腳或暖腳,可能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為外人特別是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藏族老人暖腳,有幾個人能做到?孔叔叔做到了,他暖的不僅僅是一位藏族老人的腳,而是藏族人民的心啊。
第二次流下淚水,是高唐縣委舉辦年輕干部培訓班,我們邀請原聊城日報社紀委書記馬培忠同志作赴西藏采訪孔繁森事跡專題報告。孔叔叔去世后,省里第一時間成立了赴藏采訪孔繁森事跡記者團,馬培忠為記者團成員之一,歷時一個半月的時間,發表了12篇介紹孔繁森事跡的稿件。其中《留給世界屋脊的絕筆》榮獲全國地市報好新聞特等獎。之后,他又作為孔繁森事跡報告團的成員,在全國巡回報告100多場次。時隔20多年再次作報告,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臺上幾次流淚。當他講到孔叔叔收養了因地震失去父母的三個藏族孩子,并為了撫養這三個孩子偷偷到醫院獻血(賣血)時,我的眼淚再也無法控制,嘩嘩地流了下來。
作為黨的高級干部,當時是拉薩市的副市長,孤身一人在西藏,白天工作,晚上還要照顧孩子,給孩子們洗澡、洗衣服。如果不具備高尚的品格,心中懷著對藏族人民的真實感情,是難以做到的。時隔幾天,我們到聊城參觀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孔繁森塑像前,我們面向黨旗舉起右拳,莊嚴地重溫了入黨誓詞。然后在解說員的引領下,再次參觀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心靈又一次受到震撼和洗禮。
最后一個環節是到樓上觀看孔繁森事跡紀錄片。當看到一位部隊老領導,介紹孔繁森在中秋節看望邊防戰士,并為戰士們送去月餅時,戰士們哭了,我也第三次流下了淚水。一個月餅看似小事,但冒著嚴寒和嚴重缺氧的危險,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看望守衛邊疆的戰士,是多么大的胸懷和偉大的事情。進一步說,我們身邊能有多少大事?如果人人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帶給大家的一定會是燦爛明媚的陽光。
一張新聞照片背后的故事
□李洪峰
一直想把這個事寫下來,但一直不敢提筆,因為我寫的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寫下來,或許有人不相信。我只是從一個普通在場人的身份,原始呈現一個偶然。
那時我在部隊,是一名戰士,在新疆塔城地區托里縣服役。對,就是后來人們所知道的孔繁森帶隊到新疆塔城考察時,遭遇車禍的地方。
那條公路就在我們部隊營房旁邊,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有時是去清掃積雪,有時是去打掃衛生,有時是維修路基。那是經過我們部隊駐地的公路,也是從奎屯經托里到塔城的唯一條柏油公路。在公路邊上有一個飯店,叫“路得利”,是內地的一家人開的。
那天跟往常一樣,我們訓練結束后在營房休息,但不平常的是突然連隊通知,迅速集合到團部,好像是獻血的事。戰友們二話不說,紛紛報名參加。我也報名了,因血型不符,所以沒有獻成。戰友回來后,我問去給誰獻血了。他們說,為地方的同志,聽說是從西藏到塔城來考察工作的,就是今天在“路得利”飯店那條公路上出車禍那個,在托里縣醫院獻的。
那天之后的一個周末,我和幾個戰友正在球場上打籃球,團部政治處通訊員拿著相機和一張報紙急匆匆找我,叫我和幾個獻過血的戰友穿好衣服,整理好軍容,攤開他給的一張《解放軍報》學習。我一看,是學習一名地方干部的模范事跡。我問這個干部是誰。他說,上次我們去獻血,就是獻給這位地方領導。
“啊!他犧牲了嗎?”當時我用了軍人慣用的一個詞——犧牲。后來的公開報道說,孔繁森因“車禍殉職”,那時才知他是西藏阿里的地委書記。
我們認真地學習了那篇報道,完全沉浸在他的事跡中,全然不知什么時候通訊員就拍了照。過了幾天,他拿著一張地方報紙《塔城報》到連隊找我,說我們學習孔繁森事跡的報道見報了。我接過報紙一看,是一則圖片報道。上面配文寫道:“圖中這幾位是塔城軍分區所屬托里某部戰士。去年11月29日孔繁森同志在托里遇難時,他們曾積極地參加了搶救工作,并為同車的受傷者義務獻血,現在他們又爭相學習孔繁森模范事跡。”我把那張圖片報道小心翼翼地剪下,粘貼在我的剪貼本上。
后來,部隊上下掀起了學習孔繁森同志事跡的活動,我想當時地方上應該開展得更加熱火朝天。那時沒有網絡,我們接收外界的信息多數靠報紙。
當全面學習孔繁森同志事跡后,我被感動了。他是一名英雄,為了事業獻出自己的生命。他當過兵,兩次進藏,原本是山東聊城的一名領導干部,志愿到西藏工作,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從內地到西藏,舍小家為大家去工作。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他將長期生活在自然環境惡劣的雪域高原,意味著照顧不了家人,意味著在中國傳統的忠孝文化中,他從容決然地選擇了前者。這要有怎樣的一種精神境界啊!這完全是置個人于身外、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放在內心的英雄人物。
當時從報紙上得知他有一個女兒在西南政法學院(現在叫西南政法大學)讀書,我和幾位戰友還商議,準備籌錢供她上完大學,也算是為英雄的孔繁森做點什么。可后來沒有付諸行動,原因是找不到聯系方式,只是私下討論,沒有膽量跟部隊干部說這事。
孔繁森犧牲時,剛好50歲。這是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齡,這是個風華正茂的年齡。然而,他走了,留下了一身的感動,留下了一個供我們學習的楷模。
2025-08-04 10:23:41
2025-08-04 10:23:08
2025-08-04 10:22:43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