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培源
初冬的陽谷大地,高標準農田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讓肥料利用率提高15%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內“棚頂發電、棚下種菜”的日光溫室助農增收……陽谷縣整合耕地保護、污染治理、質量管控、產業升級等關鍵舉措,探索形成黃河流域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陽谷模式”。
節本增效
夯實農業生產根基
陽谷縣嚴格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堅守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5.12萬畝(1畝合666.7平方米),確保全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1萬畝以上,綠色高產技術實現全域覆蓋。
“人工背負噴霧器防治病蟲害,效率低下、施藥不均。智能植保無人機單日可完成農藥噴灑300至500畝,效率提升20倍以上。”閻樓鎮農技站負責人李恒勤介紹。陽谷縣制定30余項農業主推技術清單,統籌推廣綠色節本增效技術與統一供種服務。依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引導農戶更新無人機、高性能播種機等先進植保機械,大力推廣精量播種、精準施肥、滴灌等機械化技術。同時,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30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培育農大761、農大753等品種;聯合山東農科院打造18萬畝強筋小麥繁種基地,全縣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100%。
系統集成
深化面源污染防治
陽谷縣圍繞“源頭減量、資源循環、種養協同”,推動農業生產向清潔循環轉型。以耕地質量保護為核心,集成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等技術,從源頭減少化肥用量;創新應用赤眼蜂治螟、蛇床草控蚜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農業面源污染源頭管控取得顯著成效。
德鑫蚯蚓養殖有限公司利用畜糞便、秸稈、生活污泥、蘑菇菌棒廢棄料等養殖蚯蚓,形成“廢棄物—資源—產品”閉環;福芝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玉米芯、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高廟王鎮鐘樓村村民鐘保勤采用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讓家禽的糞便成了樹木的有機肥料,每年有10余萬元的穩定收入……陽谷縣秉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理念,推進“無廢鄉村”建設,扎實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制推進項目、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形成“農戶—網點—企業”三級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
安全筑基
守好質量品牌防線
碩大的電子屏幕上展示各個雞舍的實時畫面,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等數據一目了然。“我們構建了‘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可追溯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實現了對產業鏈的全流程管控。”山東鳳祥質量管理部總監張目華介紹。
陽谷縣構建“監管+標準+品牌”三位一體管控體系,建立農業行政執法、食品安全監督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完善的質量檢測和監督體系,實現田間到餐桌“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的全鏈條保障。
農產品品牌高端化,帶來的不只有高價,還有高價值。鳳祥食品入選中國預制菜生產企業百強,鹽焗風味窯雞獲評“我最喜愛的預制菜”稱號,“陽谷櫻桃”和“陽谷雞蛋”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陽谷縣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
循環增值
構建綠色發展閉環
陽谷縣以產業鏈延伸、產銷對接、服務優化為重點,推動農業向“全鏈條增值”轉型。以鳳祥食品為鏈主,構建“飼料生產、養殖、屠宰、深加工、銷售”禽產品全鏈條;以維爾康食品為鏈主,推動畜產品產業從單一化屠宰向全產業鏈條轉型。同時,依托有機肥料廠延伸循環經濟鏈條,將禽類養殖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反哺種植基地,形成生態閉環。
陽谷縣在農產品主產區和優勢區建設產地市場、冷鏈物流配送中心,創新產銷對接模式,提升農產品產地集散分銷能力。在全縣18個鎮街設立鎮級電商孵化中心,帶動農村電商發展,實現企業、村集體、群眾多方受益。
陽谷縣通過政府主導開展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動物疫情防控等公益性服務,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智慧農業云平臺,對規模較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實時監管,提升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質效,為全縣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5-11-19 11:30:51
2025-11-19 11:28:29
2025-11-19 11:18:4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