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賈新偉
本報通訊員 趙彩霞
從莘縣縣城出發,沿寬闊平坦的公路驅車20分鐘,群樹掩映間,一片充滿城市氣息的建筑群映入眼簾:衛生室、小學、幼兒園、老年公寓、“紅色物業”服務中心一應俱全。
然而,這里,并非城市社區。它是由前毛灣、后毛灣、胡集、大王莊四個自然村“合四為一”的妹冢鎮榮盛家園新村。
“以前,哪想過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年前,孫女要接我去城里住,我說,咱這兒比城里還舒坦哩!”村民趙大娘的笑語,道出了新村居民普遍的心聲。這個歷經13年探索與實踐的新型農村社區,正以從“亂”到“治”、由“散”到“合”、由“形合”到“神合”的深刻蛻變,成為詮釋城鄉融合發展理念的生動樣本。
破局
一盤棋規劃,重塑鄉村新形態
曾經,分散的四個村面臨著共同的發展窘境:“空心化”嚴重,黨組織力量薄弱,年輕人留不住,老年人守空巢,發展動能不足。
“打破舊格局,才能開辟新天地。”妹冢鎮黨委書記沈欣介紹,新村的建設從一開始就立足于城鄉融合的全局視野,通過科學規劃和集中建設,將四個分散的自然村整合為一個規劃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區。
從低矮平房搬進寬敞樓房,村民胡月立、田月春老兩口的生活變遷是最直接的證明。“原來,在村里,夏天熱,冬天冷,做點手工活兒都不方便。現在好了,一年四季屋里都舒坦,也不耽誤干活!”生活條件的根本性改善,讓“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這里落地見效。
融合
強黨建引領,筑牢治理主心骨
村民住上了樓房,如何讓他們從“心”里成為一個整體?“剛搬來時,總覺得自個兒還是胡集人。”有村民坦言。
“形合”更需“神合”。2021年,在莘縣縣委組織部指導下,榮盛家園新村正式合并為一個行政村,選舉產生堅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一個強有力的新村黨總支,成為引領全面融合的“火車頭”。
該村創新實踐的“四區同建”模式鋪展開來:東部生活居住區,黨群服務中心、衛生服務機構、醫院、超市等城市級公共服務設施逐漸完善,實現了“孩子上學不出小區大門”;南部工業聚集區,招商引資,發展“家門口”就業;西南部農業示范區,技術賦能,推動傳統農業升級;休閑旅游采摘區則成為城鄉互動、文化交融的前沿陣地。
一套以黨建為核心、以“五位一體”服務中心為支撐的治理體系,確保了黨的政策直抵基層、服務精準送達,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共生
產業做引擎,共享發展新成果
融合的深度,最終要靠產業的發展活力來檢驗。“共富工坊”模式吸引返鄉青年創業,發展“家門口就業+訂單化生產”;引入物聯網、節水灌溉等技術,與企業合作的“訂單農業”種植特色果蔬,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資源整合與產業升級,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新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升至100余萬元。2024年,被納入“莘野蔬鄉”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后,新的農產品加工車間等項目正加速推進,預計每年可再增收100余萬元,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我在新村工廠上班,對象在大棚基地務工,孩子在樓下上學,老人在老年公寓。上班、顧家兩不誤!”村民胡女士的幸福生活圖景,是融合發展成果最直觀的體現。
榮盛家園新村的成功實踐表明,城鄉融合發展的宏偉藍圖,正通過基層的探索與創新,一步步變為現實。這里完成的,不僅是村莊的物理重建,更是一場以治理現代化為保障、以產業振興為引擎、以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為根本目的的深刻社會變革,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2025-11-21 14:41:30
2025-11-21 14:40:12
2025-11-21 14:39:55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