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夏旭光
本報通訊員 齊如林 王黎
2025年7月,德國勃蘭登堡的碧波之上,第17屆世界龍舟錦標賽落下帷幕。聊城大學龍舟隊作為中國軍團的亮眼代表,以雷霆之勢閃耀賽場——不僅首個比賽日便為祖國摘得首金,更一舉包攬U24三個組別11項比賽的冠軍,將中國代表團在龍舟世錦賽的奪金紀錄提升至全新高度。

聊城市委、市政府第一時間發來賀信,高度贊揚這支隊伍“為國爭光、為校添彩,也為全市人民贏得了榮譽”。
回溯2002年,東昌湖畔的一聲鼓響,奏響了聊城大學龍舟隊的序章。二十余載風雨兼程,這支隊伍從無人知曉的新秀,蛻變為享譽國際的勁旅。它的成長,恰似一艘在時代浪潮中劈波斬浪的龍舟:聊城這座城與聊城這所大學,便是推動龍舟疾馳的雙槳,以雙向奔赴的默契,詮釋著“大學因城市而盛,城市因大學而興”的深刻發展哲思——二者共生共榮,缺一不可,在彼此的成就中書寫著共同的輝煌。
一城一湖馭龍舟:
城市沃土滋養大學夢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于一支龍舟隊而言,一方水土更能孕育一段傳奇。
東昌湖,這片6.3平方公里的水域,是大自然贈予聊城的瑰寶。它既有北方湖泊的沉穩厚重,又藏著南方河流的靈動婉轉;冬日里僅一個半月的結冰期,保證了全年超10個月的訓練時間。更特別的是,東昌湖的水源自黃河,較高的密度與偏大的阻力,悄然構筑起一座“天然高強度訓練場”。隊員們在這片水域中揮槳、競渡,每一次劃水都在突破體能的邊界,每一次沖刺都在夯實奪冠的根基。正如龍舟隊總教練呂艷麗所言:“正是東昌湖這獨一無二的水域條件,賦予了其他隊伍難以企及的訓練優勢,成為我們隊伍成長的堅實后盾。”
聊城市對龍舟隊的滋養,遠不止于這一汪湖水。2002年,聊城大學決定發展水上競技項目,市政府當即積極響應,迅速開放東昌湖核心水域作為訓練基地,并協調多部門完善周邊基礎設施,全力搭建起專業的“逐夢舞臺”。二十余年來,城市始終陪伴左右:從地方性賽事起步,一步步將舞臺升級為全國龍舟錦標賽、亞洲大學生龍舟大賽等國際級賽場,讓隊員們在主場觀眾的吶喊聲中磨礪技藝、收獲榮譽;每逢賽事,交通疏導、安保巡邏、醫療保障環環相扣,市民自發組建的啦啦隊更是將熱情灑滿湖畔。在這里,訓練的賽場與展示的舞臺無縫銜接,江北水城用滿腔熱忱,為龍舟隊澆灌出一片成長的沃土。
這份支持滲透在隊員成長的每一個細節里。針對隊員“半訓半讀”的特殊身份,市政府與學校攜手打造“體教融合”的溫暖方案,為非體育專業隊員靈活調整課程,讓訓練與學業不再兩難。2018年賽制改革,隊伍陷入“無等級證隊員選拔”的困境時,城市又伸出援手,協助學校從全校學子中篩選潛力新人,助隊伍平穩渡過難關。眾人拾柴火焰高,聊城以全方位、深層次的支持,為隊員們掃清了逐夢路上的障礙,讓他們得以心無旁騖地向著更高目標奮勇前行。
一舟一槳興水城:
大學力量激活城市動能
被滋養者,終將以自己的方式反哺滋養之地。
如果說聊城為聊大龍舟隊提供了成長的沃土,那么這支隊伍則憑借卓越非凡的成績與激昂向上的精神力量,為城市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成為一張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截至目前,聊大龍舟隊已在國家級、國際級賽事中強勢斬獲336項冠軍,不僅填補了山東省在龍舟項目上的多項空白,更讓“江北水城 兩河明珠”的名號傳遍國際賽場。
2023年,在泰國舉辦的第16屆世界龍舟錦標賽上,聊大龍舟隊一舉斬獲6金1銀,山東省人民政府專門發來賀信,盛贊其“為我省教育和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2025年德國世錦賽后,“聊城”與“聊大龍舟”一同登上國際龍舟聯合會官網首頁,受到全球32個國家媒體廣泛關注與報道,大大提升了聊城在國際上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龍舟隊的影響力,更是直接轉化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大“紅利”。東昌湖搖身一變成為“龍舟旅游打卡勝地”,不僅本地居民喜歡早上去湖邊看這些孩子們劃龍舟,無數游客也慕名前來感受龍舟文化的獨特魅力,帶動了旅游、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
從體育賽場到城市肌理,龍舟精神的漣漪不斷擴散。聊大龍舟隊黨支部積極與多個社區黨支部結對共建,踴躍參與志愿服務、社區治理,讓“齊心協力、敢為人先、同舟共濟、奮發有為”的龍舟精神走進社區,共同營造出“團結協作、共建共享”的城市治理嶄新格局;將龍舟精神與運河文化、古城文化有機融合,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IP;一場場體育文化普及活動,更讓龍舟的激情與活力,傳遞給每一名市民與學子……
聊大龍舟隊為聊城帶回的,不僅是沉甸甸的獎牌,更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像一股 “無形動力”,推動著城市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截至2025年,聊城大學和聊城市已合作開展多項文化與教育項目,切實形成了“以賽促產、以產興城、以城育人”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正如“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陽的光輝”,聊大龍舟隊這一“點”上的精彩突破,成功帶動了聊城發展“面”上的全面提升,為城市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校城同頻共振:
雙向奔赴書寫時代華章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校城融合的真諦,便在這“共生共榮”的默契中。
從東昌湖的初次揮槳啟航,到國際賽場的登頂奪金;從城市毫無保留的全力支持,到大學的積極反哺回饋,聊大龍舟隊的成長歷程,就是一部生動鮮活的聊城“校城融合”發展史詩。

這種雙向奔赴的發展模式,是校城融合的生動實踐與最佳詮釋,更為未來發展孕育著無限的可能與希望。聊城大學因“江北水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獲得了特色發展的強大底氣;聊城市因聊大龍舟隊的卓越表現,擁有了文化輸出的優質窗口。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厚情感,賦予了校城融合蓬勃的生命力,讓融合發展之路走得更加堅實、更加長遠。
步入新時代,校城融合的畫卷愈發壯闊。聊城大學的學科鏈、人才鏈、創新鏈,與聊城的產業鏈、服務鏈深度交織,形成了“同頻共振”的發展格局。2020年,在山東省教育廳、聊城市人民政府共建聊城大學暨推動聊城教育高質量發展簽約儀式上,時任聊城市市長李長萍明確表態,支持聊城大學發展就是支持聊城,雙方休戚與共、攜手共進;學校積極發布《聊城大學主動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行動方案》,全力啟動實施高端化工產業新技術培育計劃、現代高效農業新技術研發計劃等10個重點領域的行動計劃,為聊城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技術保障;雙方相繼簽署《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大學城校融合發展框架協議書》等5份重要協議,共同推動實施“十大工程”,全方位構建起城校融合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聊城市連續三年專門安排2000萬元資金,用于校地雙方共同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
如今,東昌湖的鼓點依舊激昂,龍舟隊正向著新的目標破浪前行。聊城與聊城大學,也將繼續秉持“舟楫同心”的信念,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攜手并肩,書寫更多校城融合的壯麗篇章——這不僅是一座城、一所大學的故事,更是“共生共榮”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終將在時光的長河中,綻放出愈發璀璨的光芒。
2025-11-20 09:16:29
2025-11-20 09:15:27
2025-11-20 09:11:55
2025-11-19 11:16:07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