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賈新偉 韓慶陽
本報通訊員 王黎
清晨的東昌湖波光粼粼,一艘紅黃相間的龍舟劃破水面,鼓點鏗鏘,槳影翻飛。聊大龍舟隊的隊員們喊著號子,汗水與湖水交融,在朝陽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這支隊伍,曾多少次在全國大賽中摘金奪銀!然而,比獎牌更閃亮的,是他們身上那股“齊心協力、敢為人先、同舟共濟、奮勇爭先”的精神——這不僅是體育競技的寫照,更是“江北水城、兩河明珠”聊城千年文脈孕育出的城市氣韻。
兩河交匯處 淬煉“水之韌”
“運河滔滔,黃河泱泱,兩水相激,鑄就了聊城骨子里的那股韌勁兒。”聊大龍舟隊“元老級”教練呂艷麗望著訓練中的隊員感慨道。
聊城的歷史,是一部水的歷史,是治水護水、興水親水、以水為魂踏浪行的壯美凱歌。千百年來,這座城市既閃耀著“舟楫如云、商賈輻輳”的繁榮,也經受住了肆虐洪水的次次考驗。《東昌府志》記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黃河決口,聊城百姓“結筏自救,晝夜不息”,最終在汪洋中重建家園。
這種與水共生的生存智慧,而今化作龍舟隊員們掌中的層層老繭——日復一日的訓練中,老繭磨破,新繭又生。
“我們每次的訓練量達15000米,冬天破冰劃槳是常事兒。”女隊隊長張杰長相清秀,但掌心滿是老繭。
古運河畔,龍舟隊員的嘹亮吶喊取代了曾經的纖夫號子,成為這座城市與水共舞的生命回響。
水脈滋養處 厚植“舟之魂”
東昌湖的柔波,緊靠著運河古道,為江北水城注入生生不息的基因;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靜立于東昌湖北岸,仿佛一艘停泊千年的古船,與瀲滟波光相映生輝。

“龍舟精神,不是無本之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趙錚說,作為運河古都,聊城早將“眾人劃槳”的協作精神刻入文化基因。水波拍岸,聲聲悠然,仿佛間雜著幾百年前纖夫的號子,那是船工們此起彼伏的呼應,是那些早已作古的人在時光里留下的團結的印記。
據《東昌府志》載:“乾隆三十六年夏,大旱,運河淺澀,漕舟膠滯……民間亦自備器具助役,旬日水通。”
寥寥數筆,生動還原了歷史情景:沿岸農夫、商販、船工,不待官府號令,自攜鋤頭、簸箕而來,挖淤泥,疏水道,晝夜不息。漕船復行,無人計較誰多挖了一鍬土,誰少流了一滴汗。這便是運河邊上的脾性——遇事便聚,事畢即散,從不曾想過要留什么名姓。
另據嘉慶《臨清州志》載,旱情時,當地亦有商民集資疏浚的案例。
如今,運河上早沒了漕船,然而,每當河邊漫步時,耳邊依稀傳來那古老的號子——語調簡單得很,不過是“眾人拾柴”四個字罷了。
這種文化傳承,悄然浸潤著這支已23歲的隊伍的氣質。
每當畢業季,主力老隊員面臨畢業,“新手小白”們能否頂上去?面對新老接替的難題,呂艷麗十分樂觀:“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以老帶新傳幫帶、以新促老共成長,沒問題的。”
基于此,經受住年年學生換屆、隊員更新的考驗,聊大龍舟隊始終保持著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紅星照耀處 點燃“競之志”
在聊城革命烈士紀念館,陳列著一支特殊的木槳——1947年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時,數百名船工在敵機轟炸和炮火中,冒著生命危險運送戰士,很多船工負傷、犧牲。
時至今日,這支槳和它背后的故事,仍深印在呂艷麗的腦海。

2019年,聊大龍舟黨支部成立,成為學校第一個建在運動隊的黨支部。每至新賽場,呂艷麗總不忘引領隊員探訪當地紅色遺址,重溫革命歷史,汲取前行動力。
“紅色基因,讓龍舟精神有了更熾熱的溫度。”聊大龍舟黨支部書記王梁經常帶領隊員們前往東昌湖邊的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參觀學習。2022年,備賽全國大學生龍舟錦標賽期間,主力隊員張浩突發闌尾炎,術后第七天就綁著腹帶歸隊,他說:“比起孔繁森同志援藏時的高原反應,這點疼算什么……”
龍舟隊訓練基地的墻上,“鐵血龍舟”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抗戰時期聊城“鐵血劇團”的舊事——當年,文藝戰士用歌聲鼓舞士氣;今日,龍舟青年以獎牌告慰英魂。2019年,一位90多歲的抗戰老兵在參觀訓練時的一番感慨,至今仍深深印在呂艷麗腦海:“這槳聲里,有咱們的魂啊!”
文化傳承處 續寫“城之韻”
憑借東昌湖得天獨厚的優勢,從2002年開始,聊城就持續舉辦龍舟賽,是我國北方較早舉辦龍舟賽事的城市之一。正如大運河曾見證“江北一都會”的輝煌,今日兩河交匯處,新時代的龍舟精神正生發、激蕩出更壯闊的浪潮。
8月23日上午10時,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龍舟”展示活動正在舉行。東昌府木版年畫傳承人郭春奎帶著徒弟們,將龍舟競渡的場景刻印在特制的宣紙上,“這不僅是體育,更是流淌在我們血脈里的文化記憶”。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幅融合了剪紙藝術的龍舟圖格外醒目,傳統紋樣與現代構圖相得益彰。
每逢端午節前后,東昌湖畔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老人教孩子包粽子,年輕人學習傳統龍舟制作技藝;而聊大龍舟隊在各種比賽中屢創佳績的喜訊,更是這個時節里最振奮人心的“壓軸大戲”。“看著這些年輕人劃龍舟,就像看到了我們當年的影子。”老船工李德福說。他至今保留著祖傳的造船工具,時常到學校給隊員們講解傳統龍舟的構造原理。
在聊城大學,龍舟文化已經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院開設的“運河文學”課上,學生們將龍舟精神寫入現代詩歌;美術學院舉辦的“兩河印象”展覽中,龍舟元素成為最受歡迎的創作題材……“我們正深入推進對龍舟文化的研究,希望從學術角度深入挖掘這一精神符號。”聊城大學黨委書記關延平表示。
當文化的長河、精神的激流與時代的浪潮交匯,便注定會孕育出打動人心的力量。而聊大龍舟,早已超越體育范疇,成為“江北水城”共同的精神密碼,成為“兩河明珠”拼搏奮斗的生動寫照。
文化傳承處,續寫“城之韻”。聊城的榮光,不僅閃耀在榮譽與獎牌上,更流淌在各行各業每位“槳手”的血脈中——那船槳劈開的每一道浪痕,都是這座城市寫給未來的詩行……
2025-11-20 09:16:29
2025-11-20 09:15:27
2025-11-20 09:11:55
2025-11-19 11:16:07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