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鐘偉
本報通訊員 山林娜 劉懷宇
11月16日,陽谷縣十五里園鎮朱萬一村的麥椒套種基地里,一株株嫩綠的麥苗破土而出,猶如給大地鋪上了一層生機勃勃的綠毯。與往年不同,今年小麥的播種行距擴大至80厘米。“這130畝示范田全部采用了麥椒套種模式。”該村黨支部書記黃慶玉道出了其中奧秘——在播種小麥時,為辣椒預留出種植空間,等到次年4月,再在預留行中移栽辣椒苗。
作為典型的農業大鎮,近年來,十五里園鎮圍繞“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積極探索間種、套種、輪種等模式,讓同一塊土地既產糧食又產特色經濟作物,努力在裝滿“糧袋子”的同時鼓起老百姓的“錢袋子”。今年,該鎮首次嘗試大規模推廣麥椒套種模式,以一場“紅配綠”的種植試驗,讓麥田里長出火紅的財富。
“這個套種方式效果非常好!”黃慶玉說,“別看小麥行距寬了,好像種得少了,但通風透光好,畝產一點不低。而且,麥稈還能給辣椒苗當‘保護傘’,起到遮陰、保墑、提溫的作用,對提高辣椒產量很有幫助。”
“種什么品種好?收了往哪賣?”這是農戶面對新種植模式時最關心的問題。為打消農戶的后顧之憂,十五里園鎮主動對接市場主體,創新推行“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由農業服務公司提供種苗、全程技術支持及產銷對接服務,農戶和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待產品銷售后扣除各項成本,各方再按約定比例共享收益。
在規模化發展過程中,如何進一步降本增效?十五里園鎮給出了明確答案:一方面,盤活閑置客運站資源,依托鎮級聯合社打造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提供農資集采服務,集采產生的利潤按村集體80%、聯合社20%的比例分紅;另一方面,設立產業孵化基地,在趙洼村、牛吳村、郭家莊村等地布局試驗田,形成“試驗—總結—推廣”的良性循環,有效激發農業發展新動能。
辣椒種植是短平快高效農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育苗、移栽、管護到采摘、分揀、打包,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人手。當地群眾不僅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還能在基地務工賺取工資,實現在家門口掙“雙份錢”。朱萬一村62歲的村民黃福旺算了一筆賬:“以前自己種地,每畝凈收入最多800元,現在土地流轉費每畝就有900元,再加上在基地打工的工資,年收入能翻上一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我們將持續盤活土地資源,沿陽張路打造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示范帶,重點培育麥套辣椒種植、競賽垂釣、水蛭養殖等特色項目,實現產業發展和村民富裕‘雙贏共進’。”十五里園鎮黨委書記高傳振說。
2025-11-20 09:16:29
2025-11-20 09:15:27
2025-11-20 09:11:55
2025-11-19 11:16:07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