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呂曉磊
本報通訊員 倪群力 王柔溪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臨清大辛莊街道近古村的貝丘蔬菜大棚里卻暖意融融。一壟壟青翠肥嫩的面條菜長勢喜人,村民們俯身其間,動作嫻熟地采收著帶著露珠的鮮嫩野菜。幾個小時后,這些野菜將搭乘冷鏈專車,發往河南、河北等地的大型市場,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今年的面條菜長得比去年還壯實,蒸著吃一定好吃!”村民韓振娥托起一把鮮嫩的野菜,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不遠處的加工區,近古村黨支部書記王延平帶領30多名村民,對剛采收的野菜進行精細處理——擇凈、覆膜、裝箱,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這場景的背后,源于一場圍繞“傳統種植效益低”的破局行動。以前,近古村的耕地零散分布,村民們大多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辛苦一年下來,不僅畝產收益低,村集體經濟也始終“沒抓手”,村民增收更是難上加難。“不能守著土地過窮日子!”為打破僵局,村黨支部多次組織人員赴外地考察學習,最終敲定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方向:把村民無力精耕、效益不高的10余畝零散土地集中流轉,成立貝丘種植合作社,專啃“特色種植”這塊“硬骨頭”,而面條菜,就是他們選中的突破口。
“要種就種出高效益!”王延平深知,光靠集中種植還不夠,科學種植模式才是提產增收的關鍵。合作社大膽引入“大棚+露天”輪作模式:大棚里的面條菜不受季節限制,確保全年都有新鮮產品供應;露天地塊則推行“面條菜+玉米”錯季輪作,讓土地“不空閑”。土地利用率的大幅提升,給特色種植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溢價”,畝均凈利潤遠超普通蔬菜,是傳統糧食作物的數倍。
好產品,更要賣上好價錢。合作社早早布局銷售渠道,一邊打通“產地直供”鏈路,直接對接周邊城市的批發市場;一邊與多家連鎖超市簽訂長期供貨協議,讓近古村的面條菜穩穩占據商超貨架。為了讓產品走得更遠,合作社還配備了冷鏈物流車,確保野菜從田間到市場始終保持新鮮。最近,又試水線上訂單,通過社區團購、電商平臺拓展市場半徑,讓遠方的客戶也能嘗到這份“田間鮮”。
“一個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今年,合作社進一步升級發展模式,推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與30戶村民簽訂土地流轉種植協議。村民們不僅能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選擇以土地入股,真正成為產業發展的“合伙人”,共享發展紅利。
“這抹‘綠’,還能變成更厚實的‘金’!”談及未來,王延平信心滿滿。他透露,合作社計劃引入薺菜、蒲公英等野菜品種,打造多元化種植矩陣;同時探索“采摘體驗+線上直銷”新模式,讓“一棵菜”長成“一條鏈”。
近古村的“野菜增值路”是臨清市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臨清市立足本地實際,精準施策,通過政策引導、典型示范,鼓勵各村發展特色種植;依托產業基地建設,延伸農產品加工、銷售鏈條;同時,帶動休閑觀光、特色采摘、種植體驗等新業態興起,讓桑黃、金耳、蜜薯、杏果等特色農產品紛紛走出田間,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2025-11-20 09:16:29
2025-11-20 09:15:27
2025-11-20 09:11:55
2025-11-19 11:16:07
2025-11-14 10:18:27
2025-11-14 09:33:31

聊城新聞網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